Subject: [飯後] 宗定伯賣鬼 剛剛走過漆黑的校園, 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長髮美女 阿就想到定伯賣鬼的故事, .. 這是某年寒假時的補考題目之一: (e)人生的目的不是只要會寫程式, 若是會一些風花雪月八卦事也該給些分數:-) 傳說鬼可以活八百年, 所以現在應該已經看不到八百年前的鬼, 所以宗定伯賣的鬼應該已找不到了。 請問宗定伯是哪裡人? 他賣鬼得多少錢? 他把鬼賣掉時鬼變成啥? 為啥鬼被他賣無法再變鬼? 該篇有關宗定伯賣鬼的文章作者是誰? 這個故事有被搜羅到目前國中選修國文的課本中, 所以應該很多人念過才對。 可參考這 URL : http://ccis.nou.edu.tw/literature/item06-1-main.htm 魏晉小說的發展,主要是受了佛教和道教內容的影響,所以這時期的小說 內容,多以靈異神怪為主。由於當時的社會中相信人和鬼是共存的,因而文人 創作這類小說的目的,在於表達人鬼殊途的看法;至於佛、道教徒創作的目的, 則是為了傳播替本身的宗教作宣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相傳為晉朝張華所撰 的《列異傳》中,所載的下面這段記異之事: 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遇鬼。問曰:「誰?」鬼曰:「卿復誰?」 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問曰:「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共行數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擔也。」 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 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其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於是共 道遇水,定伯因命鬼先渡,聽之無聲。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 作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耳,勿怪。」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至頭 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著地化為一羊, 便賣之。恐其便化,乃唾之,得錢千五乃去。於時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 《列異傳》這本書,現在雖已失傳,不過以上段記載,卻留在《太平廣記》、 《太平御覽》、《法苑珠林》這些書當中。 關於該文作者, 也有一說是 曹丕 另外, 這故事曾經被中原大學拿來轉學考:-) 請看 http://www.lib.cycu.edu.tw/papers_new/transfer_2nd/trans/89/89tzz204.html 私立中原大學八十九學年度轉學生招生考試命題紙 所組別: 共同科目(商) 科目: 國文及英文 考試時間: 7月22日第3節 國文部份閱讀與寫作:請先閱讀下列篇章,然後按照問題所示, 於答案紙上分別書寫短 文一篇作答。題號請標示清楚。 一、定伯賣鬼 曹丕《列異傳》 轉錄自《太平廣記》卷三二一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 定伯誑之,言:「我亦鬼。」 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同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 數里。鬼言: 「卿太重,不是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惡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渡,聽之了然無水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問:「何以有聲?」定伯曰: 「新死不習渡水故爾,勿怪吾也。」 行將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大呼,聲咋咋然, 哀懇索下。 定伯不復聽之,徑之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當時有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 問題:兩題各佔十五分1 本文與其說是一篇鬼怪恐怖小說,勿寧更是一篇別有 深意的寓言故事。在這故事中,鬼與人, 真不知二者誰更冷酷狡詐、詭計多端! 這給你什麼感想?我們人類究竟應做怎樣的自省與安頓,才能無愧於天地鬼神、 稍微「像個人樣」?請發揮你對人心與人性的看法。 2 本文的作者曹丕,是距今大約一千八百年前的人,當時的他所感受到的這些關於 人性的共通問題,經由文字記錄,便劃 過了漫長多變的時空,成為歷久彌新的至理, 直到今日仍然能夠喚起我們普遍的認同,激發我們深刻的省思. 這樣看來,你認為 我們身處於科技高度發達,瞬息萬變,凡事講求快速功效的現代社會之中,對於文學 作品,應當抱持怎樣的 態度,文學已經落伍,古人古作都應該淘汰了嗎?請由本文所 碰觸到的人之共通性的角度出發,談談文學的價值,和 你素來對文學的看法.文不 必長,但請誠懇表達內心意見,切勿八股說教. 二、防範破碎 余秋雨〈關於友情〉 節錄自《霜冷長何》時報出版社88年版 真正的友情因為不企求什麼不依靠什麼,總是既純淨又脆弱。 世間的孤獨者也都遭遇過友情,只是不知鑑別和維護,一一破碎了。 為了防範破碎,前輩們想過很多辦法。 一個比較硬的辦法是捆紮友情,那就是結幫。不管儀式多麼隆重,力量多麼雄厚, 結幫說到底仍然是出於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罰來杜絕背離。 結幫把友情異化為一種組織暴力, 正好與友情自由自主的本義南轅北轍。我想, 友情一旦被捆紮就已開始變質, 因為身在其間的人誰也分不清夥伴們的忠實有多少 出自內心,有多少出自幫規…… 一個比較軟的辦法是淡化友情。同樣出於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釋 濃度來求得延長。 不讓它凝結成實體,它還能破碎得了嗎?「君子之交淡如水」, 這種高明的說法包藏著一種機智的無奈。 怕一切許諾無法兌現,於是不作許諾; 怕一切歡晤無法延續,於是不作歡晤,只把微笑點頭維繫於影影綽綽之間。 … …但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友情和相識還有什麼區別?這與其說是維護,不如說 是窒息。 而奄奄一息的友情還不如沒有友情,對此我們都深有體會。…… 另一個比較俗的辦法是黏貼友情。既不拉幫結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 降低朋友的標準, 擴大友情的範圍,一團和氣,廣種博收。……這是一件非常勞 累的事,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結果, 哪一個朋友都沒有把他當作知己。如此 大的聯繫網絡難免出現種種麻煩,他不知如何表態,又沒有協調的能力, 於是經 常目光游移,語氣閃爍,模稜兩可,不能不被任何一方都懷疑、都看輕。……朋友 間出現裂縫他去黏黏貼貼, 朋友對自己產生了隔閡他也黏黏貼貼,最終他在內心 也對這種友情產生了苦澀的疑惑,沒有別的辦法, 也只能在自己的內心黏黏貼貼。 永遠是滿面笑容,永遠是行色匆匆,卻永遠沒有搞清:友情究竟是什麼? 強者捆紮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黏貼友情,都是為了防範友情的破碎, 但看來看去, 沒有一個是好辦法,原因可能在於,…… 問題: 本文的作者認為「捆紮友情」、「淡化友情」、「黏貼友情」都不是防 範友情破碎的好辦法, 你想原因何在?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防範友情破碎? 請你從「原因可能在於,」開始下筆,接寫本文, 說明此三項都不是好辦法的 原因;然後另起一段,陳述你自己心目中對於維繫友情、 防範破碎的看法, 以完成全文。 以上兩部份合為一篇文章,各佔十分。 -- Proof techniques #1: Proof by Induction. This technique is used on equations with "n" in them. Induction techniques are very popular, even the military used them. SAMPLE: Proof of induction without proof of induction. We know it's true for n equal to 1. Now assume that it's true for every natural number less than n. N is arbitrary, so we can take n as large as we want. If n is sufficiently large, the case of n+1 is trivially equivalent, so the only important n are n less than n. We can take n = n (from above), so it's true for n+1 because it's just about n. QED. (QED translates from the Latin as "So what?") Q: 試用歸納法證明:飯永遠吃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