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雜誌在電腦普及的情況下愈出愈多,像PC Shopper、PC Manazine、RUN! PC、PC DIY、ComputerDIY 、PC Home、PC Office等等。

  但是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大多是在報導硬體,PC Home和PC Office是講最多應用軟體的雜誌,RUN! PC 前半部依然在寫硬體,後半部才寫SQL、Linux與程式設計等等比較少見的主題。

  PC Home和PC Office的顧客鎖定在入門者與上班族,所以寫的比較淺,而且主題多是圍繞在Microsoft Windows與Microsoft Office系列,建議有這方面需求的人可以訂閱。有時會教讀者一些實用的小技巧。

  Run! PC是老字號的雜誌了,好幾年前就有了,那個時候還會教DOS下的程式設計,現在主題則更多樣化 了;PC DIY和RUN! PC都是旗標的產品,後來又推出一本更大本的PC 2000,PC 2000的內容更多了,天羅地 北什麼都有,軟硬通吃。

  ComputerDIY與PC Shopper和PC DIY一樣都專攻硬體的評比與採購建議,所以產品的重覆性蠻高的,有時候會 看到數個產品在這三本雜誌中同時出現。

  PC Magazine也是老字號的雜誌了,定位在專業人員的雜誌。他們做的測試比較注重與「專業」與「公平」, 常會為了進行測試而使用超高階的專用測試儀器,公正力較能讓人接受。

有一本雜誌叫「資訊與電腦」,鎖定的客戶層是企業的MIS人員,所以常圍繞在資訊安全、ERP等等企業需要 注意的主題,建議有心朝MIS發展的人可以去看看。

  其它的雜誌我就不多說了,我或多或少都有看過,不是每期都看,但是只要他不要用封套,我就會翻 一翻,看看內容、目錄。

  其它的雜誌我就先不提了,這篇的主題是講硬體雜誌。

  硬體雜誌需要做什麼呢?第一是介紹最新的產品,第二是做市面上產品的測試與評比,第三是公正與 客觀,能做到以上三點,就算是一本好雜誌。

  雜誌和書不同,書上的知識都太舊了,雜誌的汰舊快,一個月一期新雜誌(有的是半個月),書就不 能這樣賣了,總不能一個月出一本更新版吧?誰要買啊?

  所以,雜誌上的資訊是最新的,至少是一個月之內的資訊,如果你在某一本雜誌上看到的東西都是 出了很久的產品,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那本雜誌的編輯部面子不夠大,產品剛推出時,廠商不願意借他們 做測試與介紹,第二是編輯部的人把前一期沒放進去的資料放在這一期。

  說到測試,很多人都會看測試報告。

  測試的用意是什麼?大家必須要有一個觀念,每項產品在不同等級的電腦上,跑的速度都不同,所以 測試通常的做法是這樣:以顯示卡為例,先弄一個Athlon 1GHz、256MB RAM、7200rpm HDD等等的平台,然 後安裝作業系統和測試軟體,然後裝上要測的顯示卡、顯示卡驅動程式,再來跑測試軟體,然後把測試軟 體的結果登記下來,再換顯示卡,裝驅動程式,跑測試軟體,登記;一直重覆這些步驟,有些雜誌在測試 時甚至會重灌作業系統、測試程式,以求公平;所以在這種測試的情形下,測出來的成積對雜誌的測試平 台而言是絕對的,每張顯示卡之間的分數則是相對的,測試的結果表示了A卡比B卡快,卻不表示A卡在你的 電腦上也能跑出他們測試出的成績。

  所以有時候,看到某些雜誌在測試產品時,A卡用的是一種平台,B卡用的是另一種平台,這樣子能知 道A卡和B卡誰比較快嗎?不行,你把Geforce2 GTS裝在K6-133、32MB RAM、3600rpm HDD的平台上,然後 把Geforce2 MX裝在Athlon 1.2GHz、256MB RAM、10000rpm HDD的平台上,這兩個平台跑出來的測試分數 能比嗎?如果Geforce2 MX跑出5000分,Geforce2 GTS跑出2000分,然後說Geforce2 GTS比Geforce2 MX慢, 誰相信啊?所以,一個公平的平台是必備的。

  通常用來做測試的軟體是ZD Winstone、WinBench、3D Mark2000等等,有的只能裝在英文版的Windows 上,所以測試平台的作業系統也只能安裝英文版的Windows,常看到有人寫信到雜誌社去,質疑他們為什麼 不用中文版的Windows;這些人對測試真的太沒有概念。難道用中文的Windows,原本在英文Windows上跑的 比較快的A卡,就會因為中文Windows而輸給B卡?不會,所以中文英文有差嗎?沒有。如果某個硬體會因為 中文版的作業系統而變慢,那麼在大家都用中文作業系統的情形下,這個硬體的速度全都慢下來,結果 還是一樣嘛。

  測試顯示卡、CPU、主機板等產品,因為是屬於效能類,所以很容易比較出高下,但是音效卡、喇叭的 測試,就只能測有沒有失真、雜訊訊號比等等,因為如果編輯在雜誌上寫「聲音具變化,且相當有感情, 彷彿飛翔在雲霧之中,又像穿梭在浩瀚星海裡,溫柔的低音輸出,讓你有置身於母親懷抱裡的感覺」,基 本上,我會覺得編輯的文筆比產品的表現要來的好很多...

  為什麼要介紹產品?為什麼要做測試?都是為了讓讀者買到適合的產品,所以行情表也很重要,然而 ,不論如何,雜誌上的行情表永遠是出刊前的行情,參考價值比實用價值高。

  雜誌的內容最好能在提到某種規格時,順便列出這種規格與其它規格的比較;這樣才能讓人知道新 規格比舊規格好的地方在那裡。

  我個人比較鍾情於PC Shopper,因為它的版面看起來比較清爽,資訊也很豐富;我個人不喜歡旗標出 的雜誌,像是PC DIY和PC 2000,因為錯字多的離譜,而且內容實在乏善可陳,只有一個DIY專欄有時候會 介紹一些改硬體的方法是比較具有可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