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台電腦上,能安裝的東西很多,最基本的零件為CPU、DRAM、主機板、機殼、電源供應器、顯示卡、鍵盤 、硬碟、光碟機、軟碟機和螢幕,再加上必要的連接線及電線。這些東西裝妥後就能開機進Windows 98/Linux 了。
我們就上面這幾種必備的東西和其它常見的電腦零件做個採購上的建議或是介紹。
第七篇-談硬碟-本篇編輯日期為2000年10月 更新日期為2002/11/23
《硬碟的選購》
硬碟是資料儲存的靈魂!在現在這種年代,面對著愈來愈龐大的軟體,沒有硬碟的話,能做的事非常有限。
硬碟上的主要元件有碟片、讀取頭、快取、硬碟處理器、快取記憶體和連接界面等等。 硬碟的考量有三大重點,第一速度,第二容量,第三保固。
速度上,硬碟要增加速度的方法有很多種,增加轉速和增加磁碟密度是最多廠商使用的方法。另外如Maxtor的 雙硬碟處理晶片技術也是可以加速的方式之一,但是效果如果不得而知。有的人認為增加快取記憶體能加快 處理速度,但是因成效不彰,有的硬碟快取小,速度卻很快,所以我覺得似乎效用不大,不過WD有一系列8MB 快取記憶體的硬碟,倒是真的跑很快。
增加轉速是指讓硬碟的讀取頭每秒的轉速增加,這種方式可以增快硬碟運轉,然後減低磁碟存取時間和搜尋 時間,而增加磁碟密度指的是增加同個單位上可儲存的資料數目,可以讓磁頭在同樣的移動距離中,讀取更 多的資料。現在大多是單碟40GB的產品,而單碟60GB與80GB的產品也可以看到了。
現在的硬碟中,IDE硬碟的最高轉速是7200轉,而SCSI硬碟機則有突破一萬轉的產品,5400轉的IDE硬碟依然 在供貨,是為了滿足不要求速度,但要求高容量的場合的需求。
硬碟的容量要大,有兩種作法,第一個是維持同樣的碟片數目,然後增加碟片密度,假設每片碟片原來是8GB ,改為10GB後,二片碟片的16GB就變成了20GB。另一種則是增加碟片數目,原來二片,加為四片,容量就加 倍了。單碟容量加大的好處可以加快硬碟的速度,因為磁碟可以在更短的移動距離中找到你要找的資料, 於是速度可以有效的提升。 容量要多大呢?以Windows 98SE + Office 2000 來算,完整安裝需要約1GB的空間,但是你就只要1GB嗎?不 可能,也買不到。我建議的容量大小是15GB,這種大小可以放下約十套的大型軟體,售價也在能接受的範圍內 。不過,老話一句,看你的需求來決定。話說回來,現在想買「剛好夠」的硬碟也不太容易,動不動就買到 30、60GB的硬碟機...保固指的有兩種,一種是硬碟本身耐不耐操,一種是代理商提供的保固期是多少。各種硬碟都有自己特殊的 防震架構,因為硬碟是很脆弱的,摔一次就少了半條命,嚴重一點的話,一次就可能讓你開不了機。有人會 想超頻,這時硬碟能不能在超過33.3的頻率下運作就很重要,但是這得碰運氣。
硬碟的界面是每過一陣子就會換的焦點,因為硬碟是資料的家,但是卻是整部電腦運作時,速度最慢的零件 之一,所謂界面是指IDE硬碟的PIO Mode、UDMA33、UDMA66、UDMA100等等與SCSI硬碟機的SCSI-3、U2W、 Ultra160等等。以前的IDE硬碟是以PIO模式運作,在Intel TX晶片提出時,UltraDMA 33的規格也被實作 在這顆晶片上,所謂的UDMA33、UDMA66、UDMA100即為UltraDMA 33、UltraDMA 66和UltraDMA 100的簡稱, 其中UltraDMA 100有很多種稱呼的方法,像是ATA100等等,反正都是指同一個東西。這種規格的名字中, DMA指的是直接記憶體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指的是硬碟可以用這種規格直接存取系統的記憶 體,而33、66和100指的是33MB/s、66MB/s和100MB/s,新的主機板上至少都是UDMA33的規格了,而支援 UDMA66和UDMA100的主機板也多的是。而Maxtor則是在最新推出DMA133的產品,這是目前IDE規格中最大速度的 界面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只是為了硬碟提出一條寬廣的通道,硬碟本身能不能以這種速度來運作是另一個問題, 可以想像成有一條限速100公里的高速公路,但是硬碟能不能跑到100公里卻是硬碟的問題,不是能上高速公路 就代表可以跑這麼快!而SCSI硬碟機也一樣,最新的Ultra160規格更一舉把傳輸速度拉到160MB/s,但是SCSI設 備能不能跑這麼快卻是另一個問題。
另外一點,你的硬碟的規格也要和主機板所支援的規格相符才可以,我列個表讓大家更明白。
主機板 | |||||
硬碟機 | UDMA33 | UDMA66 | UDMA100 | ||
UDMA33 | UDMA33 | UDMA33 | UDMA33 | ||
UDMA66 | UDMA33 | UDMA66 | UDMA66 | ||
UDMA100 | UDMA33 | UDMA66 | UDMA100 |
SCSI硬碟機是專業人員的最愛,因為它的速度夠快,而SCSI在多工的場合中比IDE硬碟機運作的快的多也是 一個優勢。部份SCSI硬碟機已支援Ultra 160規格,或是轉速是一萬轉,甚至連快取記憶體都高達4MB,是因 為專業人員對於快速的硬碟機有著更迫切的需求,也比較有錢,所以很多技術都是先做在SCSI硬碟機上, 再做在IDE硬碟機上。 SCSI硬碟機和IDE硬碟機的差異在那裡呢?除了規格上一個是SCSI,一個是IDE以外,其它的差異就不多了, 因為SCSI規格才是它的主要賣點!至於SCSI的優勢我們在SCSI卡選購篇再和大家談談。
SCSI | |||
---|---|---|---|
資料傳輸速率 | 傳輸頻寬 | 可連接設備數目 | |
SCSI-1 | 5 MB/Sec | 8 Bit | 8 |
Fast SCSI-2 | 10 MB/Sec | 8 Bit | 8 |
Wide SCSI-2 | 10MB/Sec | 16 Bit | 16 |
Wide Fast SCSI | 20 MB/Sec | 16 Bit | 16 |
Ultra SCSI | 20 MB/Sec | 8 Bit | 8 |
Ultra 2 SCSI | 40 MB/Sec | 8 Bit | 8 |
Ultra Wide SCSI | 40 MB/Sec | 16 Bit | 16 |
Ultra 2 Wide SCSI | 80 MB/Sec | 16 Bit | 16 |
Ultra 160 SCSI | 160 MB/Sec | 16 Bit | 16 |
Ultra SCSI又稱SCSI-3 Fast或Fast-20 ;Ultra 2 Wide SCSI又稱為Ultra 3 SCSI |
IDE | ||
---|---|---|
資料傳輸速率 | 傳輸線 | |
PIO Mode 0 | 3.33MB/Sec | 40-conductor |
PIO Mode 1 | 5.22MB/Sec | 40-conductor |
PIO Mode 2 | 8.33MB/Sec | 40-conductor |
PIO Mode 3 | 11.1MB/Sec | 40-conductor |
PIO Mode 4 | 16.7MB/Sec | 40-conductor |
Single Word DMA Mode 0 | 2.11MB/Sec | 40-conductor |
Single Word DMA Mode 1 | 4.22MB/Sec | 40-conductor |
Single Word DMA Mode 2 | 8.33MB/Sec | 40-conductor |
Multi Word DMA Mode 0 | 4.17MB/Sec | 40-conductor |
Multi Word DMA Mode 1 | 13.3 MB/Sec | 40-conductor |
Multi Word DMA Mode 2 | 16.7MB/Sec | 40-conductor |
Ultra DMA Mode 0 | 16.7MB/Sec | 40-conductor |
Ultra DMA Mode 1 | 25MB/Sec | 40-conductor |
Ultra DMA Mode 2(UDMA 33) | 33.3 MB/Sec | 40-conductor |
Ultra DMA Mode 3 | 44.4MB/s | 40-conductor |
Ultra DMA Mode 4(UDMA 66) | 66.6 MB/Sec | 80-conductor |
Ultra DMA Mode 5(UDMA 100) | 100 MB/Sec | 80-conductor |
硬碟機的主要品牌有Seagate、富士通、Maxtor、Quantum、IBM和WD等等,其中以Maxtor、Quantum的產品算是 比較暢銷。然而Quantum現在已經被Maxtor買下來了,只是部份產品還是打著Quantum的名號在賣。
IDE硬碟在安裝上需注意Master和Slave的差別,主機板上有二個IDE Port,每個IDE Port可接二個IDE裝置, 如一台IDE光碟機和一台IDE硬碟機,而這兩個裝置必須設定其中一個是Master(主),一個是Slave(副)。 而UDMA66規格的硬碟機(或其它裝置)需要使用80線的排線,這種排線和以前用的40線排線不同,是為了 在高速運作下消除雜訊所設計,這兩種排線的接頭都一樣,但是線的數目差了一倍,不要買錯了。排線的 安裝有方向性,就是反過來裝是不可以的,排線通常會註明那邊是第一條,把第一條對著硬碟機接頭的 第一支接腳接上去即可。
以後的硬碟會捨棄排線,而改用一種叫Serial ATA的規格,速度快,線也只有細細一條,但是現在還不是 蠻普及的。
現在主機板有的內建了RAID功能,什麼是RAID呢?RAID是Redundancy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的縮寫, 也就是用多顆磁碟機來工作的意思,RAID分為RAID 0到5,其中RAID 0、RAID 1、RAID 3與RAID 5是比較常 見的方式,我也只介紹這三種。詳細的RAID介紹請看這裡:RAID。
RAID 0就是把所有的磁碟機當成一顆磁碟機來使用,原理是把資料分散的存放在各磁碟上,讀取時則從各 磁碟上讀回來,這樣子可以把速度往上提升很多,因為讀取資料時, 是所有的硬碟都在動作,也就是說,若你有二顆10GB的硬碟,在RAID 0的情況下,你變成有 一顆20GB的硬碟,而不是兩顆硬碟。但是RAID 0有個缺點是,若有一顆硬碟壞了,全部的系統都完蛋了。 好處則是硬碟的處理速度會大幅提升,因為所有的硬碟都在動作。
RAID 1就是俗稱的鏡射,也就是說,你要有兩顆容量一樣的硬碟A與B,我們可以經由RAID 1來把A硬碟機的 全部內容像照鏡子一樣的把他照到B硬碟機裡,這樣子若硬碟A壞了,硬碟B因為保有與A一樣的資料,可以 馬上遞補硬碟A的位置,安全性大幅提升。但是缺點是,你買了二顆10GB的硬碟,只有一顆硬碟有用到, 也就是你能使用的容量只有10GB。
RAID 0+1是種兼具速度與安全的方式,這種方法是指,我們把硬碟做RAID 1的合併,也做RAID 0的鏡射。 所以,我們需要四顆硬碟,設代號叫做A、B、C和D,把A和B做合併,C和D做合併,然後把A和B合併後的 資料內容鏡射到合併後的C和D上,這樣子,我們在速度上享有A和B兩顆硬碟合併的RAID 0效能,而若硬 碟其中一顆掛了,可以馬上用RAID 1的功能把備份的資料補回來。缺點呢?你至少要買四顆一模一樣的 硬碟,然後你只用的到其中二顆硬碟的容量,成本很高。
RAID 3是把資料檢查的同位元檢查放在一顆硬碟中,所以至少需要三顆硬碟,他是一種和鏡射不同的安全 方式,三顆硬碟中的兩顆硬碟做合併後,資料檢查碼放在第三顆硬碟中,容量變成二顆硬碟的大小,但是 兼顧到了安全性。
RAID 5和RAID 3很像,但是它是把同位元檢查碼放在各個硬碟中,一樣兼顧了資料的安全性。 RAID 3和RAID 5是在較高階的RAID系統上才提供的,現在主機板所提供的RAID功能大多只有RAID 0、RAID 1 和RAID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