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製成功之小型電子計算機
n控制單位為 36x6 個大磁圈組成之唯讀記憶體,每個計算指令仍由存於此唯讀記憶體中之一串微指令完成之(共有63種微指令)
n輸出入單位為按鈕鍵盤及數字顯示器
n算術單位含有13個計數為十之暫存器,以計數之方式執行加減乘除之浮點運算
n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自製之通 用小型電子計算機,其設計工作始於西元1968年暑期。由楊超植、謝清俊、蔡中川老師及數位研究生(馮慶琛、陳廣泰、蔡新民、邱吉雄、陳啟源、冼求政、彭武皓、陳寬太、陳哲雄、周俊文、游景熊、方炎坤、邱勝雄、趙忠輝) 分成小組分工從事計算機各單位之設計(參考[38]之資料) 。其後請到臺北王安電腦公司總經理馮源泉先生作指導並贈與計算機之磁圈記憶面。1969年暑期開始由蔡中川實際領導研究生們從事此計算機之設計及實驗,進行了一年,咸認問題繁多、成功無望。1970年暑期僅剩蔡中川孤軍奮鬥從事此計算機之設計及實驗。蔡中川重新研製改裝整部計算機,經過了一年的鍥而不捨,艱辛歲月於1971年六月自製成功 (國科會、IBM、王安之資助;高雄電子公司之贈送積體電路使此本計劃得以完成)。蔡中川因此成就於1972年獲頒優秀青年獎章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