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守國二月二十七日電)人工電子耳功能再提升,提高重度聽障者聽力頻譜解析度。
蔡德明教授主持的研發團隊持續改良人工電子耳,新一代電子耳提高重度聽障人士對音調敏感度的改良,也可辨認出中文音調的抑揚頓挫、音樂歌曲的旋律,以及在噪音中的聽力。這項最新研究發現超越歐美,目前設計架構已完成,未來將發展軟體、電極測試,將可帶給重度聽障人士的最佳輔助工具。
一般正常人的耳朵收集聲音訊號後由耳膜、中耳到內耳轉換成生理訊號,經由聽覺神經傳到大腦。有些人天生或是後天病變造成耳蝸毛細胞受損,讓毛細胞無法將傳進來的聲音,轉換成電子生理訊號而刺激聽覺神經。
蔡德明表示,人工電子耳可代替受損或失常的耳蝸毛細胞,收集外界的聲音訊號後經過信號處理器轉換成適當的電子訊號,然後經由電極的電流刺激,將訊號傳給聽覺神經。
他表示,目前人工電子耳以十六到二十四個電極為主,聽障人士接收的人工電子耳頻譜解析度較狹隘,較難以辨別中文語調的抑揚頓挫、曲調高低及樂器的編排。新一代電子耳將電極提昇到五百到一千個,可讓使用者增加所聽聲音的清晰度,也較可辨認音調的高低,讓聽障人士也較可與正常人一樣聽到真正的音樂樂聲。
他比喻現在人工電子耳就像一個有十六到二十四個鍵的鋼琴,而他設計的新人工電子耳則像一個有五百到一千個鍵的鋼琴。這兩種「鋼琴」有同一樣的聲音頻寬,新人工電子耳的聲音解析度是現在人工電子耳的二十到四十倍。
他並表示,新一代電子耳不僅在音域方面有改良,在語言方面也有增進,原本只設計以英文輸入為主的人工電子耳,雖然也可以應用在中文電子耳使用者,但在辨別中文語調上有改進的空間。新的電子耳可望有效地提高使用者對中文語調辨別的能力,將帶給台灣重度聽障民眾極大的便利。
此外,最新研究的電子耳發現,在高噪音或低訊噪比下,現在的電子耳使用者有辨別語音的困難,新人工電子耳可望有效提高使用者在低訊噪比下的語音辨別能力。
蔡教授並表示,電子耳研發可帶給重度聽障人士無限福音,倘若先天性重度聽障兒童在兩歲或以前語言發展黃金時期植入人工電子耳,聽力可慢慢改善,加上語言治療(如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將可與一般聽力正常兒童相同的進入主流教育,無障礙學習。這可以減低社會成本,使先天性重度聽障者有機會和普通人一樣供獻社會。這個由蔡教授主持,帶領跨領域跨學校: 聯合高師大、成大、中山、中山醫大及義大等學者的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進行電子耳研究及臨床研究,並將該研究貢獻全台灣及世界之聽障人士。如民眾有人工電子耳相關問題,可與蔡教授連絡,電子信箱為
(CI.chinese@gmail.com)